你说伊斯兰国家不联手抗以色列,别逗了,真不是“看笑话”这么简单。
你想啊,20亿穆斯林,像个庞大的队伍,结果到头来除了几句谴责、几块口水,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为了“兄弟情”冒点儿风险。别说联合了,就是像点个蜡、摆个阵,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伊朗明显被以色列欺负,被以色列炮轰,竟然穆斯林国家集体沉默。
这背后有什么原因?
虽然伊朗是伊斯兰国家,但它是什叶派的代表,而中东其他国家,尤其是沙特、阿联酋、埃及等,则是逊尼派为主。这两大教派之间的裂痕,早在1400多年前穆罕默德去世后就埋下了根。
虽然同为穆斯林,但现实中常常互相防备,甚至敌对。
以色列信犹太教,他们周边都是伊斯兰教,还是逊尼派和什叶派天天相互掐架。沙特和伊朗,表面上都是阿拉伯和穆斯林的“老大哥”,但实际上世界各地都在暗自较劲,谁也不愿意真的把所有兄弟拉成一锅端。
展开剩余84%要不然,怎么会从1980年代到今天,这些国家各种内战、革命不断?宗教分歧深得很。
说白了,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,喊口号是一回事,下注是另一回事。国家利益,特别是政权稳定和经济命脉,才是每个玩家最底层的代码。任何跨国的“兄弟情”,都得先过了这关。
你看土耳其,姿态摆得很高,公开场合对以色列的批评从不缺席。可私底下呢?经济往来一点没停。这操作其实很精明,土耳其想达成的目标可不止一个,它既想削弱以色列在中东的影响力,也想顺便压一压老对手伊朗。这哪是圣战,分明是地缘政治的“一石二鸟”之计。
再看伊朗,它的反以立场更像是一门生意,一门扩大地区影响力的生意。它很少会把自己直接推到风口浪尖,而是更喜欢玩“低调操作”。
通过给叙利亚、伊拉克等地的盟友提供军事支持,它既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,又能让别人冲在前面当“挡箭牌”,自己则稳坐后方,这套“代理模式”玩得炉火纯青。
而那些富得流油的海湾国家,比如沙特和阿联酋,它们最怕的是什么?不是以色列,而是自家的油田被炸,政权出现动荡。对它们来说,站队问题不是情感题,而是生死存亡的计算题。所以,我们看到它们表面上中立,私底下却在悄悄采购武器,加强和美国的合作,甚至与以色列暗通款曲。在国家生存面前,“兄弟情”又能值几个钱呢?
这种“利益至上”的玩法早有先例。埃及在1979年就顶着巨大压力和以色列签了和平协议,虽然这事在阿拉伯世界里至今仍有争议,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为埃及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与发展。
相比之下,黎巴嫩的教训则更为惨痛,当年巴解组织的介入,成了引爆其内战的导火索之一。这段历史像一道疤,时刻提醒着周边国家:引火烧身的代价,可比隔岸观火大多了。
如果说外部威胁是压力,那么内部的分裂就是离心力。在伊斯兰世界内部,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排斥力量,它源自教派的鸿沟和历史的旧账。这股力量,远比共同的敌人更具破坏性。
最核心的矛盾,就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千年对峙。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世界和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,在中东地区展开了全方位的角力。
从也门到叙利亚,到处都是他们代理人战争的影子。自家兄弟打得不可开交,严重消耗着各国的资源和互信,这种情况下,你指望他们能放下成见,一致对外?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即便是历史上那些看似团结的时刻,也充满了脆弱和算计。所谓的“阿拉伯联盟”,听起来很强大,但成员国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让这个组织常常陷入空谈。就连被视为阿拉伯世界协同作战巅峰的1973年战争,虽然初期动员了八十万大军,一度让以色列措手不及,可最终呢?
战争的结局恰恰暴露了这种联合的致命弱点。以色列凭借其技术、战术优势,以及超级大国的外部支持,很快就扭转了战局。
这场战争留下的历史记忆,与其说是激励后人团结奋战的榜样,不如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:联合行动的风险极高,而回报却微乎其微。
中东各国不是在一个真空中做决策,它们头顶上还悬着两座大山:以色列压倒性的军事实力,以及全球大国的地缘博弈。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外部引力场,极大地限制了各国的战略选择。
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:军事科技的鸿沟。
以色列每年在军事研发上投入超过百亿美元,这笔钱砸下去,换来的是在空军、导弹防御系统、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技术等领域的绝对领先。
这种代差优势,意味着任何传统的、大规模的地面进攻都形同自杀。在动手之前,谁都得掂量掂量,自己那点家底够不够填这个坑。
更关键的是,以色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美国、德国、英国、法国等主要西方国家,都明确地站在它身后,提供了坚不可摧的外交和军事后盾。任何对以色列的大规模攻击,都极有可能引来超级大国的直接干预。这个风险,是任何一个地区国家都无法承受的。地缘政治的天平,从一开始就是倾斜的。
这种“规避风险”的心态,甚至在全球层面都已成为共识。在G7这类国际峰会上,各国虽然也会谴责暴力,呼吁和平,但没有一个国家流露出愿意“联合介入”的意思。
为什么?因为谁都不想为了一场遥远的冲突,赌上自己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利益。维护现有秩序、避免局势失控,才是大国们最真实的想法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。伊斯兰世界之所以没有联手,不是因为懦弱,也不是因为麻木,而是地缘政治这盘冷酷棋局下的理性选择。当每个国家都被“主权利益”、“内部裂痕”和“外部压力”这三股巨大的引力牢牢吸附在各自的轨道上时,任何超越国家利益的“团结”呼吁,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
与其继续追问“为什么不团结”,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,在当前利益格局已经固化的现实下,和平的出路究竟在哪里?
答案,也许并不在于如何拼凑一个脆弱的军事同盟,而在于这个地区的各个国家,如何先埋葬内部的仇恨,学会与身边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居,找到一条共存的新路径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